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缙云求雨旧俗

缙云求雨旧俗

关键词:求雨旧俗,缙云文化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       求雨风俗,是以前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,反映了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中,渴望风调雨顺,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企盼行为,围绕着农业生产、祈禳丰收的巫术活动。同其他巫术一样,祈雨巫术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、各民族的历史中。从日本的原始部落到北美印第安人,从澳洲的土著到俄罗斯的先民,都有过专门的祈雨法师来控制雨水的降落。即使到了近代,一些已进入现代社会的民族中,这种巫术活动仍然存在。

 缙云县早在中唐时期就有了明确的求雨记载:“乾元二年,秋七月不雨。八月既望,缙云县令李阳冰躬祷于神,与神约曰:五日不雨,将焚其庙。及期大雨,合境告足。具官与耆耋群吏,乃自西谷迁庙于山巅,以答神休(庥)。”以后的宋元明清历朝都有相关的记载。

 求雨在缙云东乡叫取龙,西乡、南乡叫取雨。文革以前,遇大旱之年,为求苍天下雨,就组织人员到大龙潭(即百丈潭,东乡一带主要场所),大仓山(西、南二乡主要场所)、越王山、里西岩或其他深潭、大泉眼以及常年有泉水流出的山洞去取龙。取龙前,先由巫师降神,传达久旱不雨原因,解决办法和去除旱情后的酬劳,再把附近各个龙潭的名称写好放在米筛上筛,或者装进酒坛里摇晃翻滚搅拌均匀,再由师公用筷子挟,挟着哪个龙潭就到哪个龙潭去取龙(部分村庄有固定地点),此法谓之“刮潭”。求雨仪典肃穆隆重,旱区参加取雨的村庄先要禁屠吃斋三天,名为“封刀”。每户出一成年男丁为雨兵,个个沐浴更衣,一律穿白色衣裤,各带大刀、棍棒、响灵车等武器(西、南二乡还有龙选,就是扛着一根竹枝编成辫状的中小型毛竹),以保护“龙瓶”。首事者必需恭请地方乡绅或官府陪同前往,官府亦喜欢参与,因为这是笼络民心,重视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。

 取龙仪仗由大锣、大纛前导,接以毛蚣旗,再是龙瓶,就是由两人抬着装“龙”的酒坛,再扛着一株连根的弯成龙形的毛竹称“龙竹”,后紧跟着雨兵。雨兵即便遇毒日喷火,也不准戴笠遮荫,以示虔诚。西、南二乡取雨时分别在起点、终点及返回原地均由道士跪在竹选架起的高空(即用多杆龙选交叉形成一杆天柱,两杆天柱之间横架一根木棍如单杠一样,师公穿戴道服,从地上翻到到木棍上)哭雨,他先吹响扼角,然后向上天哭诉旱情:“啊开长久弗落雨,东西都晒死,泥鳅像铁钉,蚂蟥如耕藤,百姓没水食……”取雨队伍经过,沿途各村都备有绿豆粥供取雨队伍吃喝。主事者率众至龙潭后,先由巫师或道士念咒,行封潭之仪。封潭即封禁水面,以免“龙”到时避走他方。接着请官府主持人跪着恭读“哭雨文”再放疏,即把装有“符”的信封放进龙潭,使之下沉,谓之向海龙王行文。过了一会,疏浮上来,说明海龙王有回音。放疏毕,即行“请龙”。人们向潭中寻觅捞取蛇或蝾螈。若潭中没有,则寻潭之四周草地。再无则下水捉鱼,所捉多系“白鱼”,俗谓白鱼是“龙女”,鲫鱼是“龙子”,龙女性急,请之能即下雨,龙子性慢,请之能下和雨而时长,故大旱之年多请龙女,以解旱情。人们一抓到蛇、蜥蜴或鱼(黄鳝、泥鳅、鲫鱼、鳗),即装入“龙瓶”,上盖青柴树叶,急抬而归,归途不得撞见挑大粪的、烧焦泥灰的及施各种肥料的、车水的,尤其不得撞见耕牛,俗谓牛生麒麟,而麒麟喷火,与龙是大敌,撞见即要吓坏所接之龙,故取龙队伍多有打前站者,事先请沿途各村照顾。一路上,“龙瓶”周围拥满人群,“龙瓶”经过的村子有的还要摆起香案做龙斋。抬到本村近处,要到旱得最厉害的田畈转一番,意即叫龙王看看旱情。雨兵随后口打胡哨、手摇响灵车疾步奔跑。

 接进村庄后,要用三牲福礼祭祀,然后把“龙瓶”供于事先设好的“龙亭”上,并派专人看护。每天下午抬着“龙瓶”沿着农田绕走,称为降雨。

 取龙下了雨,旱情得以解除,则用同样的方法把“龙”送回龙潭。

 

本文已经收录入2012年的《缙云年鉴》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578-2139907 传真: 邮箱:239566020#qq.com
地址: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绿谷信息产业园3号楼705-1 邮编:3230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浙江丽水浙邦网络营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