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龙文化在缙云

龙文化在缙云

关键词:缙云龙的文化,缙云文化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
        我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,源远而流长。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,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,多彩多姿。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,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,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,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。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。龙成了中国的象征、中华民族的象征、中国文化的象征。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,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、一种意绪、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。因此,“龙的传人”、“龙的国度”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。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!

    浙南缙云,东汉以前在此居住的是古瓯越人,他们的图腾也是龙,之后,汉族南迁,瓯越的龙文化和汉族的龙文化进行了有机的组合,形成发展为独特的缙云地方各式龙文化,其具体表现在诸多方面。

 

轩辕在仙都驾火龙升天

    仙都山,本叫缙云山,是轩辕黄帝三大行宫之一----三天子都所在地,鼎湖峰下苍龙谷里的黄帝祠宇,原名缙云堂,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和( 326 —334 )年间,为中国古代道教活动中心地之一。后来唐玄宗御赐名:“仙都”。北宋仁宗时李世聪所著的《洞渊集》卷二,有“轩辕驾火龙上升之处”,明成化辛卯《处州府志》和历届《缙云县志》对此都有相同的记载。

 

山水名胜

    黄龙山:在县城北7公里,城北乡境。山旁有池,甚清洌,相传曾有黄龙潜此,故名。唐乾宁三年(896)建黄龙寺于此。山起于平畴,一面出入,三面绝壁,地势险要,为古代屯兵之地。《方舆纪要》卷九四:“唐末卢约据处州,有施使君者,结寨山上以御之,今山上石如楼台,又有寨门遗址。明初耿再成规取处州,驻兵黄龙山,山高险,再成树栅于其上,以遏敌冲。”有弥猴捧桃、飞来舟、灵芝岩、八窗洞、蝙蝠洞、弄堂洞、青蛙洞、一线天等名胜。明有“楼虚延竹籁,崖剥露松根。晚径云生润,秋池涨落痕”诗句。又有李键诗:“曙光溪霭似相求,乘暇携樽任去留。麦秀村居灌溉足,风恬旅橐唱行休。初春乍挹微芒露,竞日闲拼适意游。偶陡龙皋流盼处,翩翩玉鹭振沧洲。” 明清袁枚还有《游黄龙山记》。景区景点主要有黄龙寺、双龙盘珠、烽火古寨等,规模约1.9平方里。交通便捷,330国道公路通过。

    黄龙寺景点 :寺以山名。始建于唐乾宁三年(896),后几经兴  废。寺前有三口池塘自下而上连贯排列,分别称之宝塔塘、木鱼塘、磐磬塘。寺后古松荫翳,幽静雅致。周围有八窗洞和大象  石、灵芝岩、角锥岩、一线天、弥猴捧桃、弄堂洞、蝙蝠洞等景观。

    石龙头:在县城东北27.5公里,壶镇境内,惠明寺东南侧。因山形似龙,山嘴为岩山,状似龙头,故名,南宋初即见诸记载。山东边的雅施村应姓,元末居此,族号就叫石龙应氏。

    龙山珠:在沈宅和宫前两村之间,为圆柱体,形似日本的富士山。太平天国时期,这里发生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,有多人死难。

    龙溪:为三溪乡的最大河流,源于白水山北坡,经井南、后吴、东雅宅、厚仁至双溪口乡的平坑口村外入仙居县境,注入永安溪至灵江。缙云境内流长11·5公里,平均坡降3·57%。

    白岩龙门:在原缙云县美化乡石龙里廿八都二图(1939年后划属磐安)的白岩村后山,一条白练从高百余米的灰色悬崖峭壁上飞流而下,把山崖分成两半,对开如门,故称龙门,此山崖就叫白岩,又名央塘山。《汤志》:“石壁屹立,峡水飞流约百丈许,四时不竭,上有瀑泉潭,旁有古寺遗址,又有龙王庙,其右为仙人石。”清代缙云著名学者箬坑村沈怀珠有诗云:

龙门天启耸云霄,水出银河一派遥。

影落千浔悬素练,花飞百尺泻琼瑶。

风翻玉女机中雪,月挂青娥槛外绡。

若使偶然堪制锦,好教裁剪上金刀。

    白岩曺氏,历史悠久,系吴越国文穆王时期(即后晋天福年间)曺磕自永嘉来为缙云县尉,爱其山水清丽,秩满遂卜筑于邑东白岩居焉(或说避乱隐居缙云白岩)。明万历四十八年,因曺氏宗祠迁址龙门山下,故改族号为龙门曺氏。名人有宋吏部尚书曺诚,抗元英雄曺天骏、曺天骥兄弟。

     大龙潭:凡是瀑布下的深潭,缙云人一概称做龙潭,但大龙潭特指百丈潭,由三叠瀑布构成,瀑布总高度72米。第一级瀑布高10米,宽2米,潭面高程590米,潭口光滑平坦,另外三面是数十米的石壁,石壁上寸草不生,地势极为险峻。潭面呈椭圆形,直径约4米,瀑布呈幕帘状,泄入米筛潭中,在潭内形成旋涡,水在快速旋转后流出,如淘米之米筛而得名。第二级瀑布高15米,宽5米,瀑布呈喷泻状落入藏龙潭,藏龙潭就是百杖潭,关于名称的由来,当地有一个传说:起初百杖潭是没有名字的小潭,附近央塘山上有白龙因触犯戒律,被得道高僧追赶,逃到潭中。高僧为了让白龙出来,用他的禅杖在潭里捣了一百下,但因潭太深白龙还是没有出来,高僧因恼怒而撞死在潭边的巨石上,撞头处形成圆形米筛潭。而潭被命名为“百杖潭”。第三级瀑布高47米,宽7米左右,溪水沿陡崖轰鸣泄入祈雨潭,祈雨潭为百杖潭瀑布最低的一潭,潭面呈三角形,长50米左右,宽30至36米,面积900平方米左右,是百杖潭旅游区内最大的一潭。三瀑相连,层层叠叠组成别具一格的瀑布体。瀑布以崖险、瀑高、潭深、水清、溪曲闻名遐迩。瀑布所在地势极为险峻,以石奇、穴深、环境优美为特点,上下三瀑相连,谷中水声轰鸣,水雾弥漫,背日而站,但见彩虹横空,似进入人间仙境。瀑布所在的龙潭背植被丰茂、多马尾松和枫香。夏季至此,顿觉凉风习习;秋日至此,枫叶泛红,宛如油画。瀑布脚部不远处有龙王庙。

    小龙潭:在下潜村北的龙爪坑上,距壶镇镇 3公里,磐、缙省道边1公里,台金高速壶镇出口4公里,距国家4A级风景区仙都20公里。其环境优美,两面夹山、一水中流,瀑布落差近20米,潭深数米。周围林木森森、空气清新、悬崖峭壁、风景旖旎。主要景点有龙潭飞瀑、龙母宫、玉皇殿、仙人脚印、天鹅湖(在火山口建成的小水库)等景观。

    硳臼龙门:在硳臼村外,瀑布原有40多米,瀑布一下于2008年冬开始创办的龙门度假区,又称龙门水上山庄,为远近颇负盛名的农家乐,到目前为止,他已先后投入资金800多万元。这里,门前是乡村水泥公路,屋后是龙门飞瀑,长度近五百米,左右是苍山夹翠,一水中流,交通便捷,环境清幽,冬暖夏凉,是难得的用餐休闲养生场所。经营者巧妙地利用龙门飞瀑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,以及自然落差,把昔日毫不起眼的一条小山涧,开发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水上庄园。在龙潭下方,几道高高的水坝,将山涧拦腰截断,围成了一个个面积几亩、几十亩不等的人工湖,一幢幢或圆或方、古色古香的木屋,就建在水中央,进出木屋,或用小船摆渡,或靠吊桥联通。船一撤,桥一吊,这水上庄园便俨然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。

  

寺庙

    黄龙寺:因寺处黄龙山山谷中而得名。明成化辛卯《处州府志》“黄龙寺,在县西北十二里,唐乾宁三年(896)建。”北宋宣和三年(1121)毁于兵,南宋初重建,景定三年(1262)建重阁、讲堂,以檀木雕刻佛像,景炎元年(1276)遭戎兵侵扰,僧众逃散,宇舍毁坏。六年后僧众还山,修葺山门、钟台,建造方丈、僧房。清初和太平天国时期时期又两次毁于兵。光绪晚期,陆续修复大雄宝殿、观音堂、僧房等。施姓为世代护法施主。1982至1998年该寺为县佛教协会所在地。有住僧十余人。近年又经修葺和扩建,现有大殿五幢。亦为古游览胜地,历代游客甚多,达官贵人,学者诗人,留下不少诗咏、摩崖题记。今为国家仙都风景区的一个风景点。

 

村庄名

    黄龙村:在金温公路东侧。海拔165米。村舍依浅丘呈矩形分布。村袭山名。面积约1.2平方公里。辖2自然村,分9村民组。332户,978人。耕地334亩,主种水稻。林地640亩。产蚕桑、桃、柑桔。居民姓林、王。据《济南林氏宗谱》载,丽水官桥林彬祖,元至正十七年(1357)判缙云县事,助处州守将抵御朱元璋部队,事败,隐居缙云黄龙而建庄。《黄龙王氏宗谱》载,王姓于明弘治至嘉靖间,由王天明从东渡迁。有竹制品市场和乡卫生院。

    黄龙庵:在黄龙村西北浅丘间。海拔155米。点状聚落。5户,25人,姓施。据光绪《缙云县志》载:“金紫光禄大夫吴兴郡公施使君墓在黄龙山”。村由此得名。

    黄龙:在前路乡陈坑村西北1公里山沟,前路倒大集公里过此,海拔350米。始居时仅盖一草铺,称为“麻雀窝营”。发展成村后,经“堪舆”者改为今名。12户,40人,姓叶。    黄寮:在南溪东南5.7公里山谷。海拔460米,面积约11.2平方公里。耕地197亩,主种水稻。林地11624亩,以松、杉为主。产茶叶、梨、柿子、香菇。辖3自然村,分4村民组。155户,621人。姓王、杨。村舍呈块、点状复合型分布。村北依三个山岗,喻似三条龙,传村原名黄龙。后因村民多通用永嘉方言,遂以谐音讹传今名成习。通永嘉县公路经过。

    石龙:原名雅施,亦称下施、下西。在壶镇东北2.8公里丘间平畈。海拔204米。块状聚落。面积约2.7平方公里。辖1自然村,分6村民组。207户,627人。耕地310亩,主种水稻。林地2203亩。产柑桔、元胡、蚕桑。始由施姓定居,取村名“雅施”。1981年地名普查中,因系雅施大队驻地,“雅施”与别地重名,遂改袭村头一名山“石龙头”的“石龙”为村名。村民多应姓。据《石

龙应氏宗谱》载,其先民为施氏所居。南宋末,永康可投人应巽,官合肥教谕。元灭宋,即隐居缙云应苍山,常至九松寺会友赋诗,与下施施氏交。其孙应叙五赘居施家。其后施绝应兴。通公路。系缙云棉纺织厂所在地。

    蟠龙:亦称蟠龙脑,在舒洪东北3.3公里谷地。海拔190米。块状聚落。

村以所处地势形似而得名。面积约3.6平方公里。辖4自然村,分16村民组。334户,1016人。耕地467亩,主种水稻。林地3977亩。产油茶、元胡、茶叶、柑桔(1450亩)、枇杷。1996年授予县文明村。姓翁、陈、戴。《翁氏宗谱》载,翁姓于明代由永康前仓翁苴迁。《宫泽陈氏宗谱》载,陈有于明中叶从靖岳西山(今里陈)迁。昔系县主要特产黄花菜土种“蟠龙种”的发源地和种植基地。

龙湖:在黄碧街西南2.5公里丘间平畈。海拔125米。块状聚落。面积约2.8平方公里。辖1自然村,分6村民组。245户,806人。耕地573亩,主种水稻。林地3081亩。产油茶、柑桔、桃。村名因其地比像而雅称。村民多陈、陶姓。陈氏据梅溪《颍川郡陈氏宗谱》载,清康熙十三年甲寅,梅溪陈朝臣因避兵,迁之。据《陶氏宗谱》载,由陶佛伦、文龙、冬官、春官兄弟于清前期从麻车园迁。

    龙爪坑:在左库西北2.7公里山沟。海拔300米。点状聚落。村袭山涧名。面积约1平方公里。辖1自然村。47户,143 人。耕地56亩,主种水稻。林地1304亩。产茶叶、元胡。村民多李姓、胡姓,李系稠门分支,胡系潜明分支。

 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578-2139907 传真: 邮箱:239566020#qq.com
地址: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绿谷信息产业园3号楼705-1 邮编:3230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浙江丽水浙邦网络营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